攀鋼鈦白粉廠試用第五代全氣冷爐箅情況總結
攀鋼鈦業公司鈦白粉廠公輔車間—范冰
一、項目背景
攀鋼鈦白粉廠¢3.2米4#煤氣發生爐自2007年12月建成投產以來,經過2008年對上煤篩分改造、六把小灰刀均布、改鑄鐵爐箅材質為鑄鋼材質及提高崗位操作技能等措施后,實現了達到設計負荷>7000Nm3/h的指標。但仍存在外圈局部火層溫度不足、大風量生產時中部易冒火的問題,生產組織時仍需要采取“一大帶一小”的模式,而¢2.0米煤氣發生爐流量僅為500-1000Nm3/h。
經過長期對爐況的跟蹤和對固定床煤氣發生爐氣化原理的學習,2012年我們提出對爐箅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改造,選擇布風更加均勻的“興亞爐箅”,擇機對已經使用磨損嚴重的爐箅進行升級改造。以期實現單爐穩定產氣量>7500Nm3/h,最大瞬時負荷>8000 Nm3/h,同等流量下煤氣熱值提高100kj/Nm3的目的,單爐實現日產鈦白粉60t/天的保產目的。
二、原理
對4#煤氣發生爐爐箅進行改型,消除因布風不均造成的大風量生產時中部冒火,外圈150mm火層溫度過低的現象。提高有效氣化面積,達到增加產氣量的目的。
新裝爐箅總高度降低300mm,提高干餾層厚度,在同等操作條件下提高煤氣熱值。見下圖對比:
對策實施前 對策實施后
三、使用情況
經過1月份爐箅改造和3月份除灰系統消除缺餡后,采用灰分<25%的型煤(煤球),4月單爐生產小風量段(流量<6000Nm3/h)爐況良好,灰渣殘炭量<10%。見下圖:
中風量段(6000-7000 Nm3/h),爐況良好,采取厚料層操作煤氣熱值穩定>5600kj/Nm3。煤氣流量6700-7000 Nm3/h對應轉窯進料量2.0-2.5t/h(轉窯進料量波動較大),灰渣殘炭量<14%。見下圖:
4月30日和5月1日大風量段(7000-8000 Nm3/h),滿負荷短時最大流量>8000 Nm3/h(持續4小時左右)爐況穩定,無以往局部冒火的現象。煤氣熱值>5500 kj/Nm3;以鼩執苛<15%。對應轉窯進料量>2.5t/h。
見右圖:
四、階段性結論
通過近一個月的生產實踐,初步證明單爐能實現日產鈦白粉60t的保產任務。
同時由于增大了料層厚度,煤氣熱值得以提高,用戶端同等鈦白粉產量時用氣量下降300-500Nm3/h。同時由于停運了¢2.0米煤氣發生爐,總電耗得以下降;降低了運行¢2.0米煤氣發生爐產生的熱損失,同等灰渣殘炭量的前提下,無煙煤消耗量有所降低。4月份煤氣單位成本相對指標0.321元/Nm3下降了0.01元/Nm3,煤氣總成本下降4.072萬元。
2013年5月3日
|